三、指导诵读,强化记忆
“诗是有声的画”。教学古诗时,应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,熟读成诵,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,表现其活泼机灵的性格。仅四句话便勾画了放牛娃的声、情、神、态。诵读第一句“牧童骑黄牛”应平起叙述;第二句“歌声振林越”高亢赞美,突出“振”字;第三句“意欲捕鸣蝉”用叙述口吻;第四句中的“忽然”应重、快,读后稍停,表现牧童机敏、随机应变;“闭口立”三字轻、慢,一字一拍,再现牧童悄声屏气、伺机观察和蹑手蹑脚捕捉鸣蝉的神情。
四、拓展思路,培养能力
由于古诗语言精炼、意境深邃,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、想象的空间。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,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,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。如把《寻隐者不遇》改写成一则小故事,要求展开合理想象,写出当时的情境,要按一定的顺序,内容具体,语言通顺。改写时,教师要激发想象;是什么人问童子?在什么地方问?可能问了些什么?童子是怎样回答的?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?找到了吗,为什么?……这样,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,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,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。